「包袱」?「青史」?
(○四年)十一月四日,《明報‧論壇》版,刊出了馮煒光的《民主黨應與支聯會分家》。該文提及「歷史包袱」和「名垂青史」,讀了,幾乎失笑起來。馮的所謂「歷史包袱」,是指「六四」事件;所謂「名垂青史」,是指堅持支聯會工作的人的目的。
「歷史包袱」這個名詞,熟口熟面。回歸後第一個「六四」紀念的前夕,董建華約我單獨會晤,就勸我不要再搞紀念「六四」的活動,叫我放下「歷史包袱」,被我斷然拒絕。稍後,他還公開呼籲港人,放下「六四」這個「歷史包袱」,得到一片噓聲。此後,他學乖了,再沒有提到。想不到六年多後,馮竟撿起董的餘唾。
歷史可視作寶貴的遺產,尤其是難忘的悲劇;也可視作沉重的包袱,倘對歷史採取「報喜不報憂」的自欺欺人的態度的話。後者,是否把鴉片戰爭、八國聯軍、南京大屠殺、反右運動、文化大革命等,也視為「歷史包袱」,叫人放下,亦即在記憶中抹去呢?
不少人讀過《往事並不如煙》(即港版《最後的貴族》),把書中的記述,與「長期共存、互相監督,肝膽相照、榮辱與共」的承諾對比,的確使人感到沉重,但也可汲取得寶貴的教訓。你能叫作者章詒和與讀者們,放下這個「歷史包袱」嗎?
「忘記歷史,意味背叛。」不可因人廢言,這是列寧的名句。因為忘記歷史,就會讓歷史的悲劇重演,背叛了悲劇的犧牲者。那些奉列寧為老祖宗的人,慣於瞞隱、歪曲、造歷史,叫人忘記歷史。他們首先背叛了列寧。
堅持支聯會工作的人,是為了「名垂青史」嗎?除了三數個常委外,一般人恐怕數不足那二十個人的名字,遑論「名垂青史」了。更有千千百百個幕後的無名英雄的義工,馮煒光數得出他們多少個名字呢?他們搬重挑擔、捱更抵夜、出力流汗、甘冒風險,會對「名垂青史」嗤之以鼻。再說到,每年「六四」燭光悼念集會,數以萬計的參加者,他們從來沒有顯示自己的名字,「名垂青史」的是集體的港人。
天安門死難者家屬群體的召集人丁子霖教授,要求為「六四」正名的抗疫英雄蔣彥永醫生,可不知馮是否也叫他們放下「歷史包袱」,認為他們也是為了「名垂青史」?
「包袱」「包袱」、「青史」「青史」,一些人假其名而暴露出自己的心態和意圖。
你要放下你的「包袱」,好走你的「青雲」之路,那麼,便放下和去走好了,何必一定要別人也像你一樣呢?人各有志,你悄悄地放下和去走,何必強人與你有一樣的心意?難道不這樣地去強人,也視為有礙走上「青雲」之路的「包袱」嗎?
二○○四年十一月九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