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 斧子的故事與繼承
斧子的故事與繼承
也許知道的人不多,一份國內民間刊物名叫《原道》,已出版十年了。「原」是尋找的意思。出版的宗旨是:研究、繼承、發展儒家之道,企望培育出一個大陸新儒家的學派。
今年(○四年)五月,四川大學舉行座談,邀請刊物負責人陳明演講,繼以討論和提問。九月份的國內雜誌《博覽群書》,刊出了座談的發言紀錄。我雖半懂不懂,也讀得頗有趣。
陳在講話中,說了一個稱之為外國故事的故事,去說明對繼承傳統的看法。約翰爺爺一家,住在山裏,要靠伐木為生,因而造了一把斧子。到了約翰的父親的時候,斧子的手柄壞了,不得不換上一枝新的手柄。到了約翰的時候,斧子的斧頭壞了,於是又換了一個新的斧頭。這個斧子,已經完全不再是原來的斧子了。陳的結論是:作為一家維持生計的工具,斧子與約翰家族的關係,在意義上是一以貫之的,這便是傳統的繼承。
陳接着說:假如有一天,環境變化了,約翰一家移居湖邊,不再伐木而要靠捕魚過活。那麼,不再用斧子而要用魚網。這樣,斧子仍具象徵意義,有激發作用。爺爺不會因此責怪子孫不肖,子孫也不會因此咒罵先祖不遺下魚網和教會他們捕魚。陳的結論是:繼承傳統,不能一成不變,食古不化,總得隨着環境的改變而適應和創新。他的含意大抵是:繼承儒家之道,也須適應和創新,發展為新儒家。
我有故事癖,對這故事的興趣,大於紀錄中的其他理論。不過,卻來作一些補充。
斧子的斧頭,有一個孔,讓手柄穿進去,使兩者緊密穩固地聯接起來,才好揮動;否則,一揮就脫落,伐不了木。當手柄壞了,要換上新的,不管其木料、長短、顏色,一端的大小,必須配合斧頭的孔;否則,不是穿不進,就是疏離而不緊密穩固,也揮動不得去伐木。
斧頭壞了,除非連手柄也換掉,否則,那新斧頭上的孔,同樣地必須與舊手柄一端的大小,互相配合而緊密穩固聯接一起。
交替地更換手柄或斧頭,並非可以完全擺脫仍然襲用的其中之一,有所限制。除非把可以繼續有用的,拋棄了,用全新的斧子。所以繼承傳統,既利用留下的資源,又有一定局限。繼承與適應創新,有一定的矛盾,須去研究、深思和解決,才能發展。
移居了湖邊,尚在的斧子,不必掉棄,可留作家族的歷史文物,讓子孫們記得先祖伐木的勤勞和勇敢。捕魚不也須勤勞而勇敢的嗎?那是精神的繼承。
只談斧子和魚網,忽略了伐木和捕魚都是勤勞和勇敢的勞動,是見物而不見精神。
二○○四年十月十六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