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6 針針見血的講話
針針見血的講話
盧瑋鑾(筆名小思),去年(○三年)十二月八日,在香港育學院的傑出育家頒獎禮上,以《縴夫的腳步》為題,發表講話。各大報章均有報道,《明報》更在十九日刊出了全文。她以逆流而上的縴夫,比喻當前本港教育工作者、尤其是中小學師,貼切而深刻,代為抒發了他們抑鬱已久的怨憤,引起了廣泛的、強烈的共鳴。
她是一個默默耕耘而卓有貢獻的學者,一貫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卻擇善固執。講話透露了,曾拒絕得獎;終於接受了,只是為了代表認真地默默耕耘卻未受到應有尊重的老師而領取。她與我並不熟識,數十年來只在公眾場合碰過幾次面,似乎從未交談過。即使沒有這樣的透露,我也能猜想她會這樣做,這才是她。單藉這次領獎而發表這個講話,我覺得她已是值得和應該接受的,相信同工們也會認為如此。
她在中學大學任教了四十年,有不少朋友和學生是教育工作者,對當前的教育狀況非常熟悉。講話的語調毫不激昂而平實,但卻沉重,句句出自肺腑,確切反映出實況。可不知那些教育決策者,是否讀了,作了自省反思?這不是一個人的講話,是無數教育工作者的心聲,倘仍然冥頑不靈,這心聲將會化作驚雷般的怒吼!
八八年四月,我在北京開完了《基本法》草委會,因適逢復活節假期,不必趕着回港上課,又知道水利工程即將動工,三峽的壯觀奇景不久便會消失,便飛往重慶,順流而下到武漢。途中,目睹那些縴夫逆流而上,拉着重載的船隻,舉着艱苦的腳步,在陡峭的岸邊走着。心裏想:瓦特發明蒸氣機不知多少年了,我也正舒服地坐在輪船上,怎麼還有這樣的縴夫呢?讀着小思的講話,那十多年前的景象浮現眼前,想起很多同工曾向我吐露的苦況。已經是廿一世紀了,怎麼在此時此地的現代國際大都市,竟還有類似的縴夫啊!
頒獎台上,佈置了兩句話: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」(《論語》);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(《易經》)。她勸告:教育決策者也要「溫故而知新」。他們「很多不是教育家,不是真正的前線工作者……從行政上考慮、從經濟上考慮,然後釐定整體教育政策。……要快見效、要量化……。『改善』,而不是全部『改革』。」她又勸告:教育決策者,要「考慮人性、人情、人事」,不要過份「行健」而使教師「不息」,「從早到晚,從教學到行政、到開會,有些人上完課,還要開會至晚上九點、十點鐘,沒法子休息。」這講話可謂針針見血!
二○○四年一月十八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