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先生所撰的對聯
聖誕前,某機構舉辦親子活動,邀請我去寫揮春。現場,有人拿出一本對聯墨,囑我寫其中一聯:「願乘風破萬里浪,甘面壁讀十年書」,題者署名「孫文」。我未讀過先生曾撰此聯,字體也只似三分。他的字雍容溫文,根柢是顏,風貌近蘇,與毛澤東的霸氣狂放,成強烈對比。由此想及,頗為流傳的先生所撰的對聯。
年輕時,拜謁湖廣總督張之洞,遞一名片,上寫「學者孫文,求見之洞兄」。張看了不悅,在名片上寫道:「持三字帖,見一品官,儒生妄敢稱兄弟」,退回。這分明是一比上聯,孫讀了微笑,即時在名片上寫下:「讀萬卷書,行千里路,布衣亦可傲王侯」,再呈上。張一讀而驚訝,知來者不凡,急命大開中門接見。
○七年,徐錫麟、秋瑾謀刺巡撫恩銘,事敗被捕遇害。辛亥革命後,孫撰挽徐聯:「丹心一點祭餘肉,白骨三年死後香。」餘肉:斥清廷的餘孽也。挽秋瑾聯:「江戶矢丹忱,多君首贊同盟會;軒亭留碧血,恨我今招女俠魂」。江戶:東京舊名,○五年,同盟會於此成立,秋瑾加入。軒亭:軒亭口,秋就義之地。據梁羽生考證,此乃原作,一些版本「多」作「感」、「恨」作「愧」,均不及此。
一三年,「國民黨代理理事長」宋教仁,國會開會前夕遇刺被殺。三日後,孫從東京趕回上海參加喪禮,致誄詞:「作民權保障,誰非後死者?為憲法流血,公真第一人!」此四句,因不合對聯嚴格的平仄相對,故稱誄詞比挽聯較為恰當。
一五年,袁世凱稱帝。這時,孫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,並積極籌備討袁活動。一天,兩人在公園散步,討論討袁事。宋忽然興起,就討袁出一上聯,給孫作下聯:「或入園中,逐出老袁還我國」。這上聯語帶雙關,「園」字內有一「袁」字,把這「袁」字剔去,改換上「或」字,便成為「國」字。或入:是偶然進入的意思,即情即景也。孫思考了一會兒,吟出下聯:「余行道上,義無回首瞻前途。」「道」字把其中的「首」字剔去,改換上「余」字,便成為「途」字。余:我也。這下聯不但對得工整,而且緊扣上聯的雙關意思。
一六年,討袁護國軍領袖蔡鍔,積勞成疾,赴日本就醫,病逝福岡。孫撰挽聯悼之:「平生慷慨班都護,萬里間關馬伏波。」班都護:東漢名將班超,投筆從戎,威震西域,官至西域都護。馬伏波:東漢名將馬援,任伏波將軍,常言:「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。」間關:歷盡道路險阻也。班、馬安邦定國,名留青史,孫以此兩人比喻蔡,可謂評價極高。
還有若干,下文續談。
二○○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