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何而「獨憐」?
在飯店,看見牆上有書法橫披,題寫的是韋應物的《滁州西澗》:「獨憐幽草澗邊生,上有黃鸝深樹鳴。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。」此七絕,收入《唐詩三百首》,最後一句「野渡無人舟自橫」,頗為傳誦。但讀者若忽略了首句第一二兩字「獨憐」,則難了解其主旨和作者的感情,去欣賞全詩。
先作註釋。「滁州」:即今安徽省滁縣。「西澗」:在滁縣城西。「獨憐」:最同情,最憐愛。「幽草」:靜靜地生長在僻遠處的綠草。「黃鸝」:黃鶯,「鸝」讀「離」。「深樹」:枝葉茂盛的樹。「春潮」句:晚潮加上春雨,水勢更急。「野渡」句:郊野渡口,因無行人過河,渡船空空任自飄浮,孤寂又悠然。
滁州的西澗,並非名勝,詩中所寫的也是一般景色,無特別之處,但為甚麼又成為了名作呢?這不能不從作者的背景,更從「獨憐」這兩個字,去深究其所寫的感慨。
韋應物這個中唐詩人,算得是一個潔身自愛的清官。寫該詩時,已被罷了刺史的官職,滯留滁州,閒居西澗,無所作為,過隱逸生活。透過此詩所寫的景色,他抒寫了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心情,並非為寫景而寫景。
他以「幽草」自比,「獨憐」的也就是自己,覺得自己當時的處境,有如被人忽視的生長於僻靜澗邊的綠草,卻安份守節。「黃鸝」居於上而得意地鳴叫,則譬喻位高權重者的囂媚。與「幽草」對比,反映出作者對宦途和世俗的不屑。澗中晚潮,本已滔滔,再來了滂沱春雨,水勢更急,這是他對曾經歷的仕途的感受,官場實在是波濤洶湧的凶險之地。渡口是交通要道,把行人渡到對岸,可為百姓服務,尤其是傍晚時分,往來眾多,正是大有用處之時。但卻無人來問津,船閒置在渡口,空空的任自飄浮。這又是一個自比,以喻被投閒置散。一個「自」字,點出雖然孤寂,卻並不計較而安然悠然,豁達處之。這最後一句,與第一句互相呼應。
王阮亭在《萬首絕句選》中說:「元趙章泉澗泉選唐詩絕句,其評註多迂腐穿鑿,如韋蘇州《滁州西澗》一首:『獨憐幽草澗邊生,上有黃鸝深樹鳴』,以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。以此論詩,豈復風雅耶?」這是反對上述的解說的,但卻解釋不了,為甚麼韋「獨憐」的只是「幽草」,而不是「黃鸝」呢?善唱的黃鶯不是更可娛人嗎?讀者們,以為如何?
二○○三年十二月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