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張中行
愛讀周作人的讀者,我向他們推薦張中行。港人可能對他陌生,尤其是年輕人,但在國內,他卻是極受推崇的學者和作家。
他的文學風格,七分酷肖周作人。平實、沖淡、深入而親切,娓娓道來如閒話家常,饒有韻味,且沒有周的那種微澀。李澤厚曾在《華夏美學》中,談及禪宗對中國美學的影響;張對佛學深有研究,大抵因而也受到一定的感染。但他不是佛教徒,最常說的一句話是:「天命之謂性」。
現在,他已是八十八高齡了。三六年,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畢業,曾教中學、大學、任編輯。
著作的扉頁,印有《作者小傳》這樣的幾句,相信是他的自述:「學術方面興趣廣泛,博覽,古今中外,人推為雜家。較專者為語文、中國古典、人生哲學。勤於寫作。自云亦忠於寫作,不宜寫者不寫,寫則必以真面目對人。」
「以真面目對人」,的確是他的文字的本色。本色,就是很重要的特色。
人稱他為「暄翁」,因他出版了三本散文集:《負暄瑣話》、《負暄續話》和《負暄三話》。「負暄」,即曬太陽,他把收在集中的文章,比喻年老人在籬下曬太陽時的聊天。
我最初在《讀書》月刊上,讀到他的文章,即甚為喜愛。「更能消幾番風雨,最可惜一片江山」這一聯,就是在這雜誌上讀到,他拿了去託名編輯鍾叔河書寫的。後經羅孚兄指點,原來出自梁啟超的《苦痛中的小玩意兒》一文,節取了其集宋詞的對聯中上下聯的各一句。
羅還披露了,他是《青春之歌》作者楊沫的前夫。《青春之歌》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,如羅所說屬實,則讀過這小說的人,大可在故事的前半部找到張年輕時的影子。
作家老鬼,是楊沫的兒子,據他和張的年齡差距去推測,兩人應沒有血緣關係。
上述三本散文集,可在本港書肆覓得,而《說夢樓談屑》和《流年碎影》,則未見。
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
捨命陪君子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一) 司徒華
頁 PAGE 1 / NUMPAGES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