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9 微瀾中的「惻隱」之心

微瀾中的「惻隱」之心

  「設宴祝壽」一事,餘波中有這麼的一陣微瀾――對於輿論的批評,兩三個論客以「秋後算賬」喻之。這個比喻,既有歪事實,且從修辭到邏輯都不倫不類,但於其中卻見冒充慈悲的「惻隱」之心。

  這事告吹了,並沒有成為事實。所以,頂多只能說是「秋前」,何來「秋後」呢?既然「買賣」做不成了,更談不上「算賬」。即使是多麼尖銳的批評,只是「遏止」了一件不合理的事件的發生而已。這樣的輿論,不管針對的是大事還是小事,在此時此刻此地,都很有積極意義,為甚麼喻之以「秋後算賬」這樣的貶詞呢?難道它的對立面,是值得褒的嗎?「防微杜漸」、「防患於未然」,這不是輿論的天職嗎?這次,的確發揮了這樣的作用,這是必須加以褒而不是貶的。

  假如這次發揮了「遏止」作用的輿論,在某時某日之後,受到懷恨在心、藉機借故惡意的報復,這才是真真正正的「秋後算賬」!

  不可隨便扣「秋後算賬」的帽子。

  首先,只有掌握了權勢的人,才能去「秋後算賬」,無權無勢者只會是被「算」的對象。言論自由,是一種人權,並不是權勢。你可行使這樣的人權,我也可行使這樣的人權,否則,就是侵犯了人權。

  其次,「秋後算賬」是很慘酷的報復。王丹和魏京生等,就是受到「秋後算賬」的了。批評幾句,不傷皮肉,只冒犯了某些妄自膨脹的威嚴,離真真正正的「秋後算賬」,何止十萬八千里?

  同情弱者,是人之常情。但要看一看,你去同情的人,是個強者還是弱者?不要只看見那一直的強者,偶然不再那麼強了,便貿貿然去同情他。這豈止是跳樓貨的同情,而是隱惡地去助紂。

  孟子以惻隱之心,去推論性善。性善並不是無是非觀,惻隱是不能不分是非的。請收回那個比喻!

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

捨命陪君子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一) 司徒華

頁 PAGE 1 / NUMPAGES 1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