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極修辭看《施政報告》
教了四十年書,每年、每月、每周地,批改學生的習作,因而有了一種語文的潔癖的積習。看見錯別字、不通文句,總很有不舒服的感覺。
陳望道在《修辭學發凡》,提到有所謂積極修辭與消極修辭之分。不少論者,都曾批評《施政報告》缺乏文采,這屬於積極修辭的範疇;我卻降低要求,只從消極修辭的角度,談談其中的遣詞造句、語法等。
全文很長,我只較仔細讀了《引言》和《結論》,這是《施政報告》的開頭和結尾。寫文章,大都很重視開頭和結尾,刻意去寫好。因為,開頭是第一印象,最深刻的印象。先聲奪人,容易給讀者好感,有如初戀的情人是最難忘的。結尾是最後印象,予人回味。有如吃花生米,假如最後的一顆是臭的,臭味就會把先前的美味掩蓋,口腔裏只留下了臭味。
先來談談《引言》,共只有十六段。
第(一)段。「現在,我向各位議員……宣讀……第一個施政報告。」這是全文的第一句。
「宣讀」,沒有錯,只是嫌格調低了一些。雖然,大家都知道,《施政報告》不是董建華親自執筆去寫的,而且讀前操練過多次,但自己到底是靈魂,總不宜赤裸裸地說自己是去「讀」。「宣讀」,應改為「發表」或「作」。
第(四)段。「……世界經濟的局面,正持續進行巨大的變化。」「進行」和「變化」不配搭,「進行」應改為「發生」。
第(六)段。「……可以把握機遇,發奮向上,使到我們的人生意義,既波瀾壯闊,又豐富多采。」
中文只有「奮發」或「發憤」這樣的詞語,這裏應該用「奮發」。「發憤」出自《論語》的「發憤忘食」,指用功讀書。
「波蘭壯闊」和「豐富多采」是有景象的,不宜用來形容抽象的「人生意義」。把「意義」兩字刪去,便妥當了。
篇幅所限,其餘的下文再談。
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八日
捨命陪君子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一) 司徒華
頁 PAGE 1 / NUMPAGES 1